道教文化(二)

2018-07-06  来自: 山东青州圣水峪 浏览次数:1311

  ⑤《清康熙四十年重妆修真宫三清神像碑》:

  “养老园之三清神像,里人重新之。事竣,修醮开光,此恒事耳。”康熙四十年(1701),冯参主持重妆修真宫三清神像。

  修真宫三清神像。

  ⑥《清康熙五十二年重修碑》:“今养老园两庄人等,各出愚忠愚孝之诚,各捐口体衣食之奉,募缘之……。又备银三十余两,庙宇圣像始得复新。”清康熙五十二年(1713),由养老院两庄(养老院分为上院与下院,故称“养老园两庄”)人捐银三十余两,重修修真宫某殿,由于该碑残损极为严重,具体情况已难窥知。

  ⑦《清乾隆九年重修碑》:

  玉皇临于北,三清列于南,且钟楼、大门、道房、院墙,莫不峥嵘俊伟,诚名胜也。嗟乎!乃至今而颓败若斯哉?余同里善信,慨然起而新之。其本意欲加于前次,亦思复其初,惜己力不能,乞化亦不得,止整理后殿,妆塑金身。清乾隆九年(1744),由修真宫附近信众再次发起重修修真宫,但由于没有募化到足够的资金,重修工作并没有完成,只是“理后殿,妆塑金身”而已。

  ⑧《清嘉庆十二年重修玉皇殿序碑》:“老院庄西有观曰修真宫,宫内有玉皇殿,殿前有三清殿,又有青龙、白虎殿,大松数十,皆与观前清泉、四围山光相映成趣。”该碑提到修真宫在清嘉庆年间曾有玉皇殿、三清殿、青龙殿、白虎殿等。清嘉庆十年(1805)冯广业与修真宫道士郝明馨募化重修修真宫,但由于“适逢岁歉”,募化不成功,导致这次重修“只修玉皇殿,妆金身而止”。

  ⑨《清光绪二十七年重修碑》:

  观以瑰奇胜,济以地基隽秀,则美具难并矣。此地羣峯环拱,清溪衔漱。惟东西一隅缺,古村补补焉。白石草屋,流水柴门,有尘外之致,洵佳境也。故昔贤创建玉皇殿、三清殿、逄山殿、龙虎殿、龙王庙,山门、钟楼□不整,垣墙、道房罔不具,因天地自然之妙,造成古今不易之奇观。

  该碑提到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前后,修真宫曾有玉皇殿、三清殿、逄山殿、龙虎殿、龙王庙、山门、钟楼、道房等建筑。值得注意的是,与清嘉庆十二年(1807)年相比,修真宫内增加了逄山殿与龙王庙,这应该是嘉庆十二年(1807)至光绪二十七年(1901)间增建的。

  ⑵道众。本文第二部分在考察修真宫的宗派归属时,已经对修真宫现存碑刻中的道众题名作了统计,在此再略述如下:《明正德八年重修碑》提到修真宫道士15名;《明万历十六年重修碑》提到修真宫道士11名,其中不包括道会司李南阳、李来继;《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》提到修真宫道士6名;《明末重修碑》提到修真宫道士10名,另有以苏阳臣为首的属修真宫支脉的东岳庙道士13名;《清康熙四十年重妆修真宫三清神像记碑》提到道会司李教真及徒弟徒孙6名;《清康熙五十二年重修碑》提到修真宫道士9名;《清乾隆九年重修碑》只提到修真宫住持朱元景1人;《清嘉庆十二年重修玉皇殿序碑》提到修真宫道士4名;《清光绪二十七年重修碑》提到修真宫道士4名。

  ⑶庙产。在修真宫现存的碑刻资料中,直接提到庙产的时候较少,基本上有以下三条信息:

  ①《明正德八年重修碑》言:“本宫田土四至:东至潘家河沟,南至南山分水岭,西至西山分水岭,北至苏家井中心为界。”

  ②《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》言:“詹汝卿、高本住、詹演和三人同买到庵东东西地二段,大亩一亩二分,上逞杂果树株,共价银贰两八钱,永 远施舍宫内,以待后士看守香火,道人佃种,不许典卖。”

  ③《清嘉庆十二年重修玉皇殿序碑》言: “公曰:有膳庙地十余亩,胥无征徭云。”

  通过以上三方面考察,可以清晰看出修真宫自明正德至清光绪年间的历史兴衰。无论是从宫观规模还是从道众人数、庙产多寡来看,明正德至万历年间是修真宫##兴盛的时期。修真宫在这一时期的兴盛,与当时统治者崇道有关。虽然明初统治者对全真道实行压制政策,但明中期以后开始崇道,尤其是明世宗在位期间更是对道教崇信有加。上行下效,衡王府亦崇奉道教,衡王府对修真宫的支持便是其崇奉道教的结果。《明正德八年重修碑》提到修真宫住持张守安“兼充衡府家庙司香烛道士”,这说明当时修真宫与衡府关系密切,因此在这次重修中得到衡府的支持。《明万历十六年重修碑》提到“衡高唐老 千岁,命匠鸠工,坛壝焕然,视前尤称大壮。”同碑题名中又有“衡府官刘继仪□史笔生员刘生才□璋义民官刘克孝”等字样,显然衡府亦参与了这次重修。明万历中期以后,修真宫失去了衡王府与高唐王府的支持,开始走向衰落。《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》言:“昔二十年前……新住持羽士,田畜蕃盛,乡□富而有名闻者,不下数十家。比年来,庙貌渐衰,故羽士零落,予里……以萧条焉。”清中期以前,修真宫尚能维持正常的宗教活动,比如,康熙五十二年(1713)尚有居观道士9人,至嘉庆十二年(1807)时尚“有膳庙地十余亩”。清中期以后,一直到清末,修真宫与这一段时间中国许多其他道观一样,在逐步衰落中退出了历史舞台。虽然修真宫只是一座小道观,但它在明清时期的历史命运与这一时期道教的兴衰是一致的,从某种意义上讲,修真宫可以说是明清道教历史兴衰的缩影。

  2、道教山神庙

  道教是一种多神宗教,沿袭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崇拜,将日月、山川、江河湖海等物尽皆加以神化,创造出土地、星君、山神、河神、风伯等各路神仙作为崇拜对象。圣水峪村依山而建,村民们世居山中,出于对山神的崇拜和敬仰,村民们有供奉山神祈求庇佑的传统。圣水峪地区群山之中建有两座山神庙,一座是位于龙门山南崮顶的山神庙,另一座则是位于清凉山顶的清凉老母庙。

  龙门山山顶的山神庙##由此山开采的石块砌成,庙顶盖有青瓦,有2.5米高,由于龙门山海拔较高,山势陡峭,很少有人能够爬上山顶,日久天长逐渐荒废了,现在仅残存少数瓦片。

  清凉山位于弥河以西平原与山地接壤的地方,在圣水峪的##东南部,登高远眺,四周山色尽收眼底,山上苍松劲挺,清凉老母庙便掩映其中。该庙建于何时已不可考,其主体已在解放后被拆毁,现仅剩残垣断壁。庙中石碑亦遭破坏,仅保留有一块清代石碑碑头,上刻“新修大门影壁库楼题名碑记”字样,说明在立此碑之前清凉老母庙仅有正殿和配房,经过清朝某个时间新修大门、影壁、库楼才有了后来的规模。据年长者回忆,清凉老母庙坐北朝南,正殿中供奉清凉老母像,正殿左右各有配房一间,院子东侧有库楼一座,西侧有立有石碑五块,院子中央是正对大门的影壁。每当村中有小孩生病,孩子的父母就会到庙中烧香拜祭,清凉老母会保佑孩子们健康。一直到解放前庙中还住有多名道士,后诸道士为躲避战乱俱离庙下山。由于清凉山地处战略要地,站在山顶就能够观察到益都县南部和临朐县城全景,所以在解放战争时期,清凉老母庙还曾被解放军作为前方哨所。



[1] 中国道教协会http://www.taoist.org.cn/webfront/webfront_showDirList.cgi?

[2] 王志忠,道教龙门派源流考略,世界宗教研究,1997年第2期:74-84

[3] 大齐碑是青州碑,是##一级文物,现存于偶园,碑高4.45米,宽1.60米,名曰“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”,俗称大齐碑。

[4] 周立升,行愿与修真——王重阳的创教与修真[A],昆嵛山与全真道——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 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[C],2005:145-151

[5] 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20215.htm

[6] 根据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碑文,缺少部分做了少许补充。

[7] 因上面刻有“皇帝万岁万万岁”,村民称为万岁牌位。

[8] 八卦诸神为太乙使者,以乾、坤、坎、艮、震、巽、离、兑八卦以象征天、地、雷、风、水、火、山、泽八种自然现象。

[9] ##几位道士是蒋家庄夏光会、薄板台邵宝君等。

[10] 本文关于修真宫的创建时间、宗派归属和历史兴衰的文字出自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赵卫东副教授《青州全真修真宫考》,部分是作者根据一手材料所写。

[11] 王立胜. 青州通史卷[G]. 北京: 中国文史出版社, 2008: 167-169.

[12] 《长春真人本行碑》,《甘水仙源录》卷二



关键词: 道教文化           

自然风光

自然风光

青州市圣水峪文化旅游有限公司(今弥河镇上院村),位于青州市城南10公里、临朐县城西北7公里,旧属临朐县,解放后划归益都县(今青州市)。因村西、南、北三面环山,泉涌成溪,长年不涸,故称圣水峪,欢迎您光临游玩。联系电话:13963698686

CopyRight © 版权所有: 山东青州圣水峪 网站地图 XML


扫一扫访问移动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