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水峪调研报告(四)
2018-07-06 来自: 山东青州圣水峪 浏览次数:980
2、道教山神庙
道教是一种多神宗教,沿袭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崇拜,将日月、山川、江河湖海等物尽皆加以神化,创造出土地、星君、山神、河神、风伯等各路神仙作为崇拜对象。圣水峪村依山而建,村民们世居山中,出于对山神的崇拜和敬仰,村民们有供奉山神祈求庇佑的传统。圣水峪地区群山之中还建有一座山神庙,位于龙门山南崮顶的山神庙。龙门山山顶的山神庙##由此山开采的石块砌成,庙顶盖有青瓦,有2.5米高,由于龙门山海拔较高,山势陡峭,很少有人能够爬上山顶,日久天长逐渐荒废了,现在仅残存少数瓦片。
(三)天主教
1、天主教植根圣水峪
明朝以儒教为立国常经,兼用佛教、道教,对各宗教采取“利用而不使泛滥”的原则加以管控。天主教于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,由于天主教起源于西方,与中国政治没有牵连,所以明朝对天主教的态度比较宽容,明宗室、士大夫中亦不乏信仰天主教者。
明朝遗臣张大经是天主教的虔诚信徒,圣水峪的天主教便起源于张大经的秘密传教。张大经的祖先张铎曾是明成祖朱棣的带刀指挥使,随明成祖夺取天下后,定居燕京,他的后人自明万历年间开始信奉天主教,亦不忘风景秀丽、物产丰富的青州,于是上书皇上准予至青州为官,之后张氏子孙中一位封怀远将军[33],八世张文焕曾任青州府道台[34]。张氏子孙世代在青州为官,与衡王府往来密切。明亡后,张氏子孙身为明朝官员,世受皇恩,不愿屈从外虏,为躲避清兵追杀,纷纷逃至各地。十世张大经辗转来到圣水峪定居,在此期间,他没有间断宗教活动,开始秘密传教,随着信奉天主教人数的增加,张大经的儿子张学书、孙子张体清、张体洁开办了家庭教堂,在他们的影响下先后有本村的冯氏、聂氏、王氏信教,从此天主教在圣水峪及周边村庄传播开来。
2、百 年若瑟堂
若瑟堂,坐落于上院村中部圣水河北岸,大门沿街而立,门前街道宽阔,河水潺潺,绿柳成荫。据考,若瑟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,由法籍罗神父筹资建立八间经堂、一座两层钟楼和七间住房,从此,圣水峪有了正式的大规模的天主教活动场所。
从1930年开始,法籍神父在若瑟堂开办学校,传播文化、教义等;1935年,法籍袁神父出资,高志荣神父主持,在原基础上加盖一层钟楼、扩建两层楼房、门楼及九间平房,扩大了若瑟堂的规模。解放战争期间,若瑟堂曾经作为华东解放军某部指挥所;1948年秋,华东局借走若瑟堂钟楼上的铜钟[35],可惜借条已经丢失,铜钟至今下落不明。解放后,若瑟堂被改为上院村小学,到1968年又改为附近薄板台村、辛庄村、下院村和上院村合办的初级中学,成为培养科学文化人才的摇篮;文革期间,宗教生活中断,若瑟堂也受到比较严重的毁坏,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,经过几次扩建、修缮,若瑟堂面貌焕然一新,配套设施更加齐全。
现在的若瑟堂,东西长31米,南北长54米,占地2.54亩。大门正对经堂八间,经堂采用传统中式和罗马式相结合的建筑风格,经堂内正中悬挂着耶稣受难十字架塑像,十字架左右分别是若瑟抱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画像,两壁挂有十四幅耶稣苦修油画像,陈设朴素典雅,庄重肃穆。经堂东侧是一座尖顶十字架钟楼,高18.8米,是上院村##的建筑。大门西侧建有两层中式楼房,供神父居住及接待客人、学习《圣经》之用。扩建后的若瑟堂可以容纳三百多人,是目前天主教益都教区较大的活动场所之一。
3、圣水峪天主教的宗教活动
圣水峪的天主教信徒爱国爱教,定期在若瑟堂开展丰富的规律性的宗教活动。周一到周六早晨、晚上,信奉天主教的村民会自觉前往若瑟堂念经祈祷;每周日中午神父都会来到若瑟堂,主持宗教活动;每当天主教的传统节日,来自本村和附近地区的信徒都会齐聚教堂,举行隆重的宗教活动及仪式,对远道而来的信徒还给予饮食生活方面的安排。
天主教在圣水峪传播已有近400年的历史,现在全村有近500人信奉天主教,附近的辛庄、薄板台、桐峪沟、市庄等村都有天主教信徒,是青州信奉天主教信徒比较集中的地区。在宗教信仰 自由的新时代,百 年若瑟堂迎来了发展契机,将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福音。
[1] 三叶虫化石。
[2]王立胜. 青州通史##卷[G]. 北京: 中国文史出版社, 2008: 146-147.
[3] 明末,朱氏皇 族为了逃避清军的追杀,改霰姓。
[4] 养老院,今青州市弥河镇上院村。
[5] 政协临朐县委员会. 临朐县旧志汇编[G]. 潍坊: 潍坊市新闻出版局, 2002: 142;418.
[6] 郭全幸,生于1948年,弥河镇上院村村民,曾为村副主任,至今仍在村委工作。
[7] 在今下院村西叫“四亩半”的地方。
[8] “破四旧”,指的是破除旧思想、旧文化、旧风俗、旧习惯。“立四新”,就是立新思想、新文化、新风俗、新习惯。
[9] “大明衡藩高唐端裕王圹志”是根据2001年重现的志盖书写的;王妃的墓志下落不明,所以尚不知志盖上的文字,仅凭当时掘墓人的回忆知道是高唐王朱厚煐的原配李氏的墓志。
[10] 王立胜. 青州通史第二卷[G]. 北京: 中国文史出版社, 2008: 336-338.
[11] 据《明史》卷七十四志第五十:明代兵马司副指挥使为正六品。
[12] 王立胜. 青州通史第二卷[G]. 北京: 中国文史出版社, 2008: 336.
[13] 王立胜. 青州通史第二卷[G]. 北京: 中国文史出版社, 2008:336-338
[14] ##次在顺治三年(1646年),《益都县图志.大事记》载“夏五月,衡王世子与其宗鲁王、荆王谋反皆伏诛”,这次清王朝以谋反之由首抄衡王府;第二次在康熙初年,时为吏部侍郎的冯溥上书,说衡王后裔不遵王法,扰乱地方,残害百姓,康熙下令将衡府及其子孙##抄斩。
[15] 明清属翰林院,从七品,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者担任。
[16] 牌匾在文革中摘除,下落不明。
[17] 科举考试分为四级,即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。院试录取者被称生员或秀才,明清时也叫庠生,生员又分附生(新入学者)、增生、廪生,科举时代,挑选府、州、县生员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,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,称为贡生。乡试每三年一考,明清逢子、卯、午、酉年举行,中乡试者为举人,中了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,举人名额各省有定数,一般大省百数十名、次省百余名,再次七、八十名,小省四、五十名。会试亦三年举行##,在乡试次年的春天进行,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,一般在300人左右。殿试在会试放榜数日后举行,由皇帝亲自出题、主持,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的都叫进士,考中进士,一甲即授官职,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,学习三年再授官职。我国历##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,武科举制度与文科举相仿,也是通过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四级考试。
[19] 明清时太学即国子监,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为监生,他们只有生员(即秀才)的功名。
[20] 武举制度中,通过乡试获得武庠生,即武秀才。
[21] 中国道教协会http://www.taoist.org.cn/webfront/webfront_showDirList.cgi?
[22] 王志忠,道教龙门派源流考略,世界宗教研究,1997年第2期:74-84
[23] 大齐碑是青州##碑,是##一级文物,现存于偶园,碑高4.45米,宽1.60米,名曰“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”,俗称大齐碑。
[24] 周立升,行愿与修真——王重阳的创教与修真[A],昆嵛山与全真道——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 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[C],2005:145-151
[25] 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20215.htm
[26] 根据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碑碑文,缺少部分做了少许补充。
[27] 因上面刻有“皇帝万岁万万岁”,村民称为万岁牌位。
[28] 八卦诸神为太乙使者,以乾、坤、坎、艮、震、巽、离、兑八卦以象征天、地、雷、风、水、火、山、泽八种自然现象。
[29] ##几位道士是蒋家庄夏光会、薄板台邵宝君等。
[30] 本文关于修真宫的创建时间、宗派归属和历史兴衰的文字出自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赵卫东副教授《青州全真修真宫考》,部分是作者根据一手材料所写。
[31] 王立胜. 青州通史##卷[G]. 北京: 中国文史出版社, 2008: 167-169.
[32] 《长春真人本行碑》,《甘水仙源录》卷二
[33] 明代从三品武官。
[34] 官名。明布政使有佐官左、右参政及左、右参议,分管各承宣布政司辖区内部份地区、钱谷等事,无定员,因事添设,各省不等,称分守道;按察使有佐官副使、佥事,无定员,分管各提刑按察使司辖区内部分地区、刑名等事,称分巡道。
[35] 此钟为法国铸造铜钟,钟声浑厚悠远,至今下落不明。
自然风光
自然风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