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匡胤落难圣水峪

2018-07-01  来自: 山东青州圣水峪 浏览次数:1536

  公元960年,宋太祖赵匡胤发动“陈桥兵变”,黄袍加身,建立大宋王朝,随后迅速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,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,实现了统一。据史料记载,赵匡胤生于五代时期的洛阳,其父赵弘殷曾任后唐禁军军官。赵匡胤自小天赋很高,不仅书读的好,还练就了一身武艺。无奈生逢乱世,战乱频频,赵家很快家道中落,窘迫潦倒。赵匡胤不甘沉沦,便于21岁时外出游历,决心闯荡一番事业。三年间,赵匡胤先后游历了陕西、湖北、山东、河北等地,其中,赵匡胤行至山东青州圣水峪时,留下了不少动人的故事。

  1、落难圣水峪

  青州古城南部山区有一座高山龙门山,山下有一座道观“三清观”(今修真宫),住持王云道长知识渊博、武艺高强且医术高明,经常帮助周边村民,赢得十里八乡村民的尊重。

  挑水的小道士气喘吁吁的跑回来告诉王云道长桥头躺着一个要饭的,王云道长赶紧跑过去,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躺在地上,身边放着一根七八尺长棍、一个蓝粗布包袱,此人脸色蜡黄、双目紧闭、浑身哆嗦,王道长便蹲下身一边为这人把脉,一边疑惑地打量着这个要饭的年轻人,考虑到救人要紧,王云道长吩咐众道士将这人抬回观内,安排到比较暖和的北厢房中,一边给他把脉诊治,一边吩咐两个道士生火取暖并熬上了红粘粥(秫秫面粥),等喂上汤药和红粘粥,这要饭的病情慢慢稳定下来,但仍发着高烧、昏迷不醒。

  这要饭的遇到了心地善良的王云道长真是天大的幸运,王云道长不因为他是要饭的而不施救,把他从冷冰冰的地上,抬到暖烘烘的厢房中,还有两个小道士轮流守护给他喂水、喂饭、喂药、擦洗。王云道长一边为要饭的诊治,一边暗暗观察他的举止行为,并把他随身带来的长棍放在门后,蓝布包袱放在床上,想让他睁眼便能看到自己的随身之物,心里更安稳些。其实这个包袱王云道长已经解开看过,里面只有一身单衣、一件夹袄、一块擦脸的粗布和一个小瓢,王云道长看过包袱,并无恶意,只想查看其中是否有能证明来人身份之物。在王云道长与众道士的精心照料下,要饭的脸渐渐红润起来,身子也结实了许多。很快春天到了,万物复苏,要饭的已经可以到院子里走动晒太阳了。

  要饭的在观外散步,与王云道长相遇,便恭恭敬敬地深鞠一躬,“谢道长救命之恩”,王云道长答道:“壮士不必多礼,救人于危难自是道家本分,只是我看壮士骨骼精奇、气宇轩昂,不似寻常百姓,何以沦落至此?”要饭的叹了一口气,并没有说话,王云道长又说:“敢问壮士高姓大名,来自何方去往何处?”要饭的沉思片刻,才向恩人吐露真情:“在下姓赵,名匡胤,河南人氏,家道中落,本想去北方游历,无奈兵祸连连,干戈四起,民不聊生,哎……不料路途险恶,盘缠用尽,饥渴难耐,只好靠讨饭继续北上,又身染重病,才昏倒在此地。若非道长相救,赵某生死难料,大恩大德终身难忘。”听罢王云道长心想:此人谈吐一看,绝非等闲之辈,便说:“壮士吉人自有天相,贫道不敢贪功,从今贫道就以赵壮士相称吧。”

  2、赵匡胤与金龙妹

  赵匡胤身体好了一些后,就帮助道士们干些杂活,但从不多说一句话。赵匡胤和两个小道士上后山挖草药,刚转过龙门山北边的山脚,忽听一阵惊呼,就发现两个山贼正挟持一女子向山沟里跑。赵匡胤见状二话不说,提起镢头就要上山救人,两个道士连忙上前劝阻道:“山贼凶狠歹毒,你不是他们的对手”,赵匡胤大喊:“岂能见死不救”,只身追进山里,经过一番恶斗,打跑了山贼,救出了女子。

  原来那女子叫金龙妹,年方十七,出落得如花似玉,家住龙门山西南方的金家楼,自幼丧父,与其母亲相依为命。这年刚过年,金母生了一场大病,亏得王云道长及时施救,才捡回一条性命。这天,金龙妹陪同母亲到三清观还愿,不料回家途中路遇山贼,幸得赵匡胤解救才免遭欺辱。赵匡胤担心母女俩再遭劫掠,亲自将娘俩送回了家,母女二人感激涕零,金龙妹便与赵匡胤义结兄妹。从此,金龙妹时常来到三清观看望义兄赵匡胤,日久天长,两人之间逐渐萌生爱意。

  自赵匡胤打跑了山贼,为当地除却大害,甚得十里八乡拥戴,但赵匡胤却总是忧心忡忡,他染病未愈,加之与金龙妹的感情日渐深厚,实在有点流连于此难以自拔,怎奈他壮志未酬,知道成就大事者不可栖居安逸,经过三个月的纠结,赵匡胤终于决定割舍儿女情长,继续北上寻找大展宏图的际遇。

  清晨,赵匡胤向王云道长辞别,说:“道长,这里是个养老的好地方,但在下还有要事在身,需要离开,数月来深受道长恩惠,救命之恩没齿难忘,如今我穷困落魄,无以为报,若他日有幸功成,定会涌泉相报!”王云道长并没有想过要回报,便故意说:“那就把这一望之地送给三清观吧”,望着赵匡胤远去的身影,道长淡淡一笑,心想:救人不求回报,量你做到多大官也没有权利把几万亩地拱手送人。赵匡胤翻过龙门山,来到金家楼,把北上的决定告诉了母女俩。金龙妹虽是一介民女,却通晓大义,深知男儿志在四方,尽管心中百般不舍,仍鼓励赵匡胤勇敢闯荡,并执意远送义兄一程。他们向北翻过仙岭,爬到一个山顶,赵匡胤见金龙妹爬山吃力,便停下来休息,一对恋人互诉衷肠,良久,赵匡胤摘下一束花问:“这是什么花?”金龙妹答道:“我也不知道,只在这里有,每年清明时节才会开放”,赵匡胤说:“既然无名,我们在这里分手,就叫她辞妹花吧,让她见证我们的爱情!”送到红石岭东,赵匡胤见金龙妹太累,便叫金龙妹不要再送,但金龙妹执意不回,直到到了苏家井的东山,金龙妹拉着赵匡胤的手,依依不舍,深情地说:“我等着你回来,如果回来找不到我,就到这里来找!”赵匡胤看着远处,想着王云道长给他指引的路,推开金龙妹,大步向山下走去,金龙妹眼泪汪汪地望着恋人的身影消失在山的尽头……

  从此,金龙妹时常站在他们分手的山上苦等恋人回来,却始终未见良人回还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直至终老。家人按照她的遗愿,将她葬在了苏家井的东山上,她相信赵匡胤会回到这里来。后人把苏家井东山称作辞妹山,每逢清明时节,山上辞妹花遍野绽放,山风吹过沙沙作响,仿佛在不断沉吟那段多年前的誓言。

  3、敕封“养老园”,赐“龙牌”

  赵匡胤辞别了王云道长和金龙妹,辗转来到河北邺都,投靠当时后汉枢密使郭威,并得到郭威的信任和重用。不久,郭威发动兵变,取后汉而代之以后周,赵匡胤被提拔为禁军行首,负责宫廷禁卫。此后,赵匡胤南征北战,在军队中培植起自己的势力,并步郭威后尘,发动“陈桥兵变”,成为大宋开国皇帝。他时常想起昔日落难时的境遇,想起曾经于己有恩的王云道长和于己有情的义妹,十多年过去了,不知他们境况如何,遂派人到青州打探消息,得知王云道长仍然健在,但金龙妹却在思念中郁郁而终,心中不禁唏嘘感慨。

  十几年过去了,三清观的众道士们依旧过着晨钟暮鼓的生活,大部分人早把那个曾经在观内养病的赵壮士忘得干干净净,只有王云老道长时不时惦记起那个气度不凡的小伙子,不知他这些年际遇如何。王云道长正在三清殿打坐,忽闻观外锣鼓、炮声起,一个小道士急匆匆赶进来报信:“住持,圣旨到!”“圣旨?何来圣旨?”王云道长惊慌失措,“大宋皇帝的圣旨?哦……速速出迎!”等王云道长回过神来,赶紧鸣钟集合众道士。此时,宣旨的队伍已经来到观前,王云道长毕恭毕敬地将宣旨官员迎入观内,待众道士跪好,官员开始宣旨: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三清观虽小,曾掩潜龙,龙门崮不高,立有丰功。东起郭家崖,西至黑山顶,南到小石河,北至苏家井,四围田产,尽归三清观,免收皇粮,勿交税银,州府不得动用观产,敕封圣水峪为养老园,赐龙牌代天陪王云道长共度晚年,以报救命之恩。钦赐。”直到此时,王云道长才恍然大悟,当年那个穷困潦倒被他所救的壮士,已经成为当今皇上,皇上兑现了当年的诺言,自己的一句戏语居然成真,一望之地三万亩地尽归三清观。王云道长毕恭毕敬的接下圣旨,将龙牌供奉于三清正殿之中,但见这龙牌高约两尺、宽约一尺五寸,上书“皇帝万岁万万岁”七个金色大字,周身饰以金龙、碧海、旭日、祥云,尽显气派。从此,三清观声望大振,远近闻名,终日香火不绝。当年圣水河上赵匡胤晕倒的石桥改名为卧龙桥,长满辞妹花的山顶被称为辞妹花顶,赵匡胤叮嘱金龙妹不要再送的红石岭东山坳被称为嘱妹口,赵匡胤和金龙妹分手的苏家井东山改为辞妹山,养老园这个名字一直用到建国以后。

  虽然赵匡胤落难圣水峪未见典籍记载,但修真宫内的确供奉着一块赵匡胤御赐“龙牌”,这块龙牌直到文革期间才被损毁,圣水峪的老人们至今仍清楚地记得 “龙牌”的样子。重新修缮的修真宫内,殿前矗立的《清乾隆九年重修碑记》上刻有“视殿宇,观神像,谒龙牌”字句,也证明“龙牌”确实存在。且根据《明正德八年重修碑》碑文记载,当时修真宫观产“东至潘家河沟,南至南山分水岭,西至西山分水岭,北至苏家井中心为界”,说明直至明正德八年(即公元1513年),修真宫的田土至少达到两万余亩,间接证明了这块御赐封地的存在。御赐封地、龙牌、养老园、卧龙桥、辞妹花、辞妹山……圣水峪的点点滴滴无不印证着昔日帝王落难于此那段历史。


关键词: 赵匡胤落难圣水峪           

自然风光

自然风光

青州市圣水峪文化旅游有限公司(今弥河镇上院村),位于青州市城南10公里、临朐县城西北7公里,旧属临朐县,解放后划归益都县(今青州市)。因村西、南、北三面环山,泉涌成溪,长年不涸,故称圣水峪,欢迎您光临游玩。联系电话:13963698686

CopyRight © 版权所有: 山东青州圣水峪 网站地图 XML


扫一扫访问移动端